幾天之後,青島房管局在其官方微博“青島房產”中就此事回應:“經查明,市不動產登夏朵記中心一名工作人員違反工作紀律,擅自查詢當事人購房信息並發送到個人微信親友群,導致當事人購房信息被泄露。”拆除是否合法合規?在不少媒體的文章中,青島涵碧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比如,延伸入海的別墅群,並非人們所認為的填海造陸,而是利用自然形成的礁石建成的。因此,這塊土地沒有搞“三通一平”,而是用炸藥一點點把礁石炸開,從而保證瞭連遊泳池都建在礁石上。就連礁石周圍的鮑魚池,也原封不動地保留瞭下來,還成為瞭酒店的一項特色體驗項目。2013年,青島財經日報曾專訪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賴正鎰表示:“這個項目的施工任務非常艱巨,像海事工程,固錨、消波堤塊都有嚴格要求。很多規劃細節都要一再確認,最終要達到融入海洋,融入青島當地的環境中,讓大傢感覺到,涵碧樓是在鳳凰島‘天然生長’出來的酒店,而不是後天建造雕琢過的。”2012年2月19日,青島市規劃局曾對青島涵碧樓酒店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公示。賴正鎰也多次公開表示,青元大公園賞島涵碧樓項目是青島市政府及山東省政府招商的指標之一。在鄉林集團的官網上,仍有2010年奠基儀式的報道,現場盛況空前,時任青島市長、副市長、發改委主任,以及黃島區委書記等多位官員蒞臨現場。但是2016年以來,中央加大對海岸線的保護和管理,沿海各省市相繼推出海岸帶保護的政策和法規。“從2016年中央相關政策下達開始,青島以及其他沿海城市,都已經開始采取對海岸帶的專項整治。為此,地方政府甚至成立瞭專門的機構,協調多項工作。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把違章帝景水花園建築全部拆除,再采取生態修復措施,修復海岸線。”董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11月,青島市出臺《青島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從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提到,除必需的公共基礎設施外,禁止在沙灘上建設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另外,嚴格控制海岸帶及毗連區國家藝術館域建築高度、密度、體量和容積率,嚴格控制海岸帶范圍內新建建築物等。在涵碧樓別墅之前,黃島區已經進行瞭多處違規建築物拆除、整治行動。據報道,2017年年底,西海岸新區(即黃島新區)開始整治海岸線,經過1年多的時間,累計清理拆除各類違章建築64萬平方米,整治海岸線137千米。董躍註意到,從法律上講,對涵碧樓的拆除存在不同聲音:即法律沒有溯及力忠泰玉光。一般而言,法律隻適用於生效後發生的事情和行為,采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以前建設時通過瞭審批規劃,現在拆除是否有依據?“青島涵碧樓項目當時的審批以及現在的拆除,都是合法合規的。”董躍解釋,兩者都是依據所在時期的法律和政策作出的。隻不過,在國傢生態保護方面,涵蓋修復生態紅線的法律和政策,具有溯及力。“這取決於不同領域,如果在一些單純的經濟活動中,涉及個人權利,不能隨便溯及。但是生態保護領域特殊,如果沒有溯及力,很多政策就無法實現預期目東西匯的或者效果。因此現有的拆除、補償和修復是必要的,也是合乎法理的。”董躍說。按照市場價格計算,41棟別墅,總價超過20億人民幣。有聲音質疑,青島市為瞭整治涵碧樓這一段的海岸線,在經濟賬上,是否劃得來?董躍認為,現階段,保護和修復海岸線有其必要性。過去十多年,濱海旅遊業、高端酒店等發展落後,開發海岸帶的經濟效益要高於在環境上付出的成本。如今,從國傢整體經濟發展等角度看,現階段選擇保護海岸線,利用其生態價值、旅遊價值,收益已經遠高於商業開發。對於涵碧樓項目,他認為,不能簡單看這個項目本身的經濟賬,要算總體賬。青島海岸帶恢復以及保護工作工程浩大,面臨諸多挑戰,拆除地標性項目涵碧樓的別墅,“對於整體海岸帶治理,可以起到巨大的示范效應。”董躍對《中國新聞周刊》說。3月26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致電青島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和黃島區政府,詢問項目拆除的依據和進展。青島市規劃局科技處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市局對此事並不瞭解,黃島是青島西海岸新區,享受省級行政待遇,“黃島的土地規劃和審批,黃島區規劃局有權自行辦理,市局隻是義務指導。”截至發稿,本刊未收到黃島區政府的回應。針對41棟別墅被拆除,鄉林建設、涵碧瑞安自在樓董事長賴正鎰在回應臺灣《旺報》采訪時稱:“所有建設的過程都是合法合規,現慕夏四季在是客戶小業主與政府之間的事情,與涵碧樓沒有關系,涵碧樓酒店仍正常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