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4日訊(記者楊秀峰)3月22日,2025年“世界水日”開放日活動在北京通州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水科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北京市通州區水務局聯合承辦。
中國水科院教學院長彭靜指出,在“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指引下,中國水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突出體現在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能力得到持續提升,特別是在推動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方面,以大運河為例,通過統籌南水北調工程供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對大運河實施貫通補水,使得這條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講座在斷流百年后連續四年全線水流貫通,重煥新生,是中國踐行人水和諧,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生動體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表1對1教學示,水不僅是人類的生存資源,更是塑造人類文明、促進文化交流、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他高度評價舉辦世界水日開放日活動的重要意義,強調國際合作在應對全球水挑戰中的關鍵作用,期待各家教國代表1對1教學持續推進水教育、水科學、水文化等領域的經驗交流與知識共享,加速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涉水目標。
中國水科院河流倫理項目組代表李海紅作“河流倫理的中國實踐”報告,向與會代表推介《河流倫理建構與中國實踐》聯合國六種官方語言報告。《河流倫理建構與中國實踐》報告由中國水科院撰寫出版,于2024年5月第十屆世界水論壇期間全球首發,得到國際社會熱烈反響,并持續引領全球河流倫理研究與實踐。
活動期間,中外代表紛紛贊賞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治水成就,分享了各國運河文化與治水實踐,暢想全球水合作的未來方向。
“世界水日”為每年3月22日,由聯合國于1993年設立,旨在突出水的重要性,倡導水資源可持續管理,2025年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主題為“冰川保護”。3月22日—28日為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主題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在水利部指導下,中國水科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4年3月22日九宮格首次發起并主辦世界小班教學水日開放日活動,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國水利博物館舉辦。2025年度活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舉辦,以“人水和諧佑萬物,千年運河流新彩”為主題,通過博物館研學、沙龍研討、大運河考察,領略古老大運河煥發的時代新風九宮格貌,深入探討如何繼承和創新大運河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