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天氣既是旅途中令人愉快的背景,也是與攝影、露營、研學等活動息息相關的“伙伴”。記者近日跟隨“綠鏡頭·發現中國”主題采訪團走進四川成都、德陽等地,記錄當地氣象部門如何以多元服務拓展文旅資源,讓游客的旅途更加豐富多彩。
可預測的氣象景觀
在社交平臺上,“大熊貓”“火鍋串串”“春熙路”“都江堰”等關鍵詞往往是成都旅游的“流量密碼”。但對于在成都生活多年的攝影師張艷來說,“在成都遙望雪山”才是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成都西部山區地勢較高,天氣晴朗的時候從東向西看,有機會看到幺妹峰、大雪塘甚至是貢嘎雪山的雪峰。”時租會議張艷告訴記者,在成都市區拍攝雪山風光的點位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風景優美,視野較好,既能遠眺西嶺雪山,又能俯瞰城市景觀,是攝影愛好者們的聚集地。
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生態事業部部長馮毅介紹,早在2017年,龍泉山植被還相對稀疏,通過開展國土綠化、義務植樹活動,增綠23萬畝,才形成了如今可供市民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綠心。“造林初期,氣象部門多次采取人工增雨等措施,有效提高植被成活率,助力龍泉山擴綠增景。”馮毅說。
“為了滿足更多市民和攝影愛好者的需求,我們建成氣象景觀可視化平臺,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等15個點位建設觀測站點,實時采集氣象景觀數據,推出觀雪山、觀日出等景觀預報服務,深入挖掘城市氣候景觀資源。成都市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周麗娟介紹,今年3月24日,成都市氣象局通過微博發布“可遙看雪山”的景觀預報信息,不少市民在朋友圈曬出雪山照,再現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勝景。
在追拍雪山的過程中,張艷也逐漸成為一名“氣象鐵粉”,除了參考觀雪山預報以外,他還實時查看衛星云圖、雷達回波等專業數據,預判各類氣象景觀時租的產生。“希望通過攝影作品,讓更多人看到成都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美。”張艷說。
三星堆的氣象密碼
在德陽市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中,高大的青銅神樹是“必看館藏”之一。銅樹三層九枝,枝頭鑄飾神鳥,與《山海經》中記載的扶桑樹形態相似,令人對神秘的古蜀文明浮想聯翩。
而在鐘燕川的眼中,青銅神樹的高大枝干與盤虬樹根,更符合亞熱帶植物的特征,是三星堆文明時期四川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的一種佐證。作為四川省氣候中心的高級工程師,鐘燕川聯合德陽市氣象局進行古氣候研究,三星堆的每一次考古發現,都是她走近這一古老文明、探究其氣候奧秘的新起點。
“從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我們依稀能夠還原出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與日常生活。”鐘燕川告訴記者,通過對三星堆遺址的孢粉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了多種植物遺存,包括竹子、闊葉樹材、橄欖、大豆、菊葉香藜以及少量的碳化稻等,這表明距今約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地區有著茂密的常綠闊葉林,植物種類多為熱帶、亞共享空間熱帶植物,人們以大米為食,以竹為建材,舒適的氣候宜居宜業。
為了豐富游客對三星堆的“打開方式”,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鐘燕川和同事們走進成都自然博物館,開展氣候知識專題科普講座,以三星堆為例講解氣候變化對人類文明興衰的影響,現場近200名觀眾參與知識問答和趣味互動。
“我們還將三星堆氣象密碼的科普探索活動送進校園,讓同學們更加具象地感知古蜀文明,深化對氣候變化的認知。”鐘燕川表示,下一步他們還將繼續推動科研結果的科普轉化,推出相關研學課程,吸引更多大小朋友走近三星堆,游有所學。
鄉村中的氣象課堂
正值暑期,研學旅行頗受歡迎。走進成都市溫江區的和林稻海,綠油油的水稻在微風中連綿起伏,水稻田盡頭的二層小樓里,有一家鄉村氣象博物館,來自通平小學的孩子們在這里了解水稻生長所需的溫濕度條件,認識氣象科學與農業生產的緊密聯系。
“我學習了什么是氣象要素,感受到氣象知識趣味無窮。”四年九宮格級的趙苡琳十分喜歡這間“行走的課堂”。
鄉村氣象博物館負責人李紅菲介紹,目前館內設置有氣象觀測展示區、氣象模擬體驗區和氣象文化科普區,開發氣象探秘、氣象體驗、氣象播報、氣象實驗、氣象手工等20多個研學課程,圍繞農耕文化、二十四節氣等主題,吸引周邊學生走進場館和稻田,進行場景式、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的科普研學。
“自去年9月以來聚會,我們已經開九宮格展氣象科普研學活動89次,服務2萬多名中小學生,與70多家學校和機構達成合作。”李紅菲說,在稻田里開展氣象研學瑜伽教室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也為博物館所在的八角村帶來了更多人氣,為當地新增一處“打卡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