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的一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使命擔當。
在這一背景下,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改院”)組織編寫了《建言改革——改革智庫33年的追求與探索》《堅守改革——我與中改院的33年》兩部圖書,近日由中央黨校出版集團、國家行政學院出1對1教學版社出版。1991年11月1日,我參加了中改院成立大會暨海南對外開放戰略研討會,從那一天起,就與中改院結下深深不解之緣。看了這兩部書,我認為,兩部書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大潮下一個改革研究智庫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觀,建言改革、堅守改革、為改革吶喊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對當前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舞蹈教室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參考價值。
堅持以人民利益為落腳點建言改革
中央要求,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在我看來,中改院33年所提出的改革研究觀點和建議,都自覺將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和改革解決好多數人利益作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33年來,緊緊圍繞“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來共享空間建言改革,是中改院建設改革智庫的鮮明特征。
2004年前后,中改院形成了《樹立以人為本的改革觀若干建議(14條)》,出版了《改革與多數人利益》一書。在《堅守改革》中,作者回顧了“以人為本”的改革觀的主要觀點,那就是改革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人的基本權利和需求,使多數人能夠不斷分享改革成果,以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本目標。改革和發展的目的都是為了人,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要實現發展的目標,關鍵在于建立一套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發揮積極性、創造性的新體制。我認為,這些觀點不僅對當時十分有意義,對今天也十分有價值。
記得2004年9月,我在參加中改院一次會議中講到,我感到中改院做的很多工作都能夠從公共利益出發來立課題、提意見,而且有很多是超前的。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改院提出“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提出“從‘國有企業’到‘國有資本’”,包括在政府改革中提出“從‘經濟建設型政府’走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等等,這些建議都十分具有超前性。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觀,在《建言改革》《堅守改革》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我國的改革開放伴隨著深刻復雜的利益關系調整,改革要惠及多數人的利益,符合多數人的利益,這是我國改革開放能夠贏得廣泛社會共識和社會支持的關鍵。尤其改革進入深水區,更涉及很多利益調整。為此,要從公共利益、人民利益為基本出發點來提出改革建言,我認為,中改院在這一點上做得很突出。
圖為《建言改革——改革智庫33年的追求與探索》與《堅守改革——我與中改院的33年》兩部圖書。
堅持民富優先的改革發展導向
33年來,中改院一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奔走呼號,走在時代的前沿,不斷地提出了頗有創新意義的思路、觀點,這些思路和觀點有很多具有超前性。比如政府改革、二次改革、二次開放、消費主導、民富優先等等,很多在當時都是超前的,而且歷史實踐證明,的確很有遠見。
我很欣賞多年前中改院提出的“民富優先”。中改院早在2009年受國家發改委委托進行“十二五”改革規劃研究時,就明確提出以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為主線的“十二五”改革思路;2010年初,又相繼出版《第二次改革》和《第二次轉型》,詳細闡述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的基本思路。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應當說,這些研究是符合中央戰略思路的。2011年前后,中改院提出把“民富優先”作為二次轉型與改革的重要特點和基本走向,出版了中國改革研究報告《民富優先——二次轉型與改革走向》,明確提出盡快實現從國富優先走向民富優先的發展思路,其中提出的很多觀點很有價值。比如,書中提出,在某種意義上,過去我們圍繞做大經濟總量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開始進入“分不好蛋糕就做不大蛋糕”的關鍵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于解決好“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于果斷地放棄唯GDP的增長主義。二次轉型與改革的走向,就是要確立民富優先的改革發展導向,以此改革和調整相關體制機制,這是解決內生增長動力與社會公平問題的重要途徑。由此,才能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記得當時,我還為這本書撰寫了舞蹈場地一篇題為《民富優先 藏富于民》的書評,在《經濟參考報》上發表。
2023年我國人均GDP達8.9萬元人民幣,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萬元,占人均GDP的比重還不到50%。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目前國民中的中低收入人群總量還很大。我認為,“民富優先”仍然很有現實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堅持為改革鼓與呼
33年來,我多次參加中改院的各類學術研討活動,長期擔任中改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這33年來,我見證了在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節點上,中改院積極為改革建言、與改革同行、為改革吶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部書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歷史的一個縮影。
我很欣賞遲福林院長33年來把中改院辦成在中國以至在國際上都稱得上很出色的改革智庫。中改院大門門口題寫的“中國改革智庫”,名副其實,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我們很多同志都認為,真是成就了一番事業,很不簡單,這其中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勞動。雖然困難重重,但是中改院已經成為全國范圍改革事業的一面旗幟。比如,中改院每年舉辦中國改革國際研討會,每年出版一本改革研究報告,每年發表許多如何推進改革的文章和建議,每年圍繞改革舉辦各類培訓班和學術報告會。到今年,中改院共舉辦9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向中央及有關部門提交改革政策和立法建議報告390余份,發表論文2200余篇,公開出版改革研究專著380余部。中改院身在海南,卻心系家國;雖然是一個小機構,但是匯聚了大能量。如果沒有對國家改革九宮格開放事業的情感和執著,是很難做到的。特別是近年來,中改院堅守改革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為改革留史,讓改革薪火相傳。在自身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中改院搶救性、系統性收集整理改革開放電子和實物史料,啟動“口述改革歷史”訪談,出版了一系列改革開放史精品會議室出租圖書。不久前,中改院與中國工人出版社組織策劃出版了《中國改革開放史料叢書》。相信這些改革開放歷史資料必將逐步凸顯出它的時代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
作為中改院建設中國改革智庫的見證者,我覺得,33年來中改院之所以能夠提出諸多凝聚改革共識、服務國家改革決策的政策建議,在于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改革時代需求、具有自身特點的智庫時租空間研究方法。例如,服務全局的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問題導向的行動研究;把握趨勢的理論創新。中改院之所以能夠取得眾多的改革研究成果,關鍵在于自始至終堅守服務國家改革大局、建言改革的初心,堅持以改革的辦法興辦智庫,形成了“小機構、大網絡”的體制優勢和家國情懷為主的院文化優勢。
40多年的實踐一再告訴我們,“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建言改革》《堅守改革》兩部圖書,是遲福林院長與中改院堅持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懈努力建言的集中反映,是“家國情懷、執著精神”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是改革智庫發展與建設的集中寫照。相信這兩部書對宣傳改革、研究改革、擴大改革的影響,會起到很好作用,對于堅持以人民利益為導向建言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將提供有益參考。我祝賀這兩部書的出版,希望中改院今后為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繼續發揮智庫作用,取得更好成績!
(作者張卓元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